核心提示
作者:薛林榮《魯迅的魯迅書店》是我對於魯迅宏觀研究的第五本專著。前四天職別是書賣書:《魯迅草木譜》《魯迅的飯局》《魯迅的封麵》和《魯迅的門商標》。二十多年讀魯迅,魯迅順手為文,書賣書分門別類,魯迅竟生
作者:薛林榮《魯迅的魯迅書店》是我對於魯迅宏觀研究的第五本專著。前四天職別是書賣書:《魯迅草木譜》《魯迅的飯局》《魯迅的封麵》和《魯迅的門商標》。二十多年讀魯迅,魯迅順手為文,書賣書分門別類,魯迅竟生產五本係列作品,書賣書且獲得了魯迅長孫、魯迅魯迅文明基金會會長周令飛師長教師的書賣書存眷體貼,很出我的魯迅不測。我以這五本“宏觀魯迅”小結果向年夜師長教師致敬。書賣書得掉自有讀者評判,魯迅但無心插柳至此,書賣書豈非“但行功德、魯迅莫問出息”之謂乎?《魯迅的書賣書書店》以書店為切入點研究魯迅。上卷以時間為軸,魯迅研究了與魯迅關係緊密親密的28鄉信店,偏重於魯迅與書店之間的互動。下卷以話題為線索,研究了魯迅購書、抄書、訂書、藏書的一些史實。魯迅賣了獎章,魯迅買回幾本旨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。每當念書讀到夜深人靜、天寒體困時,他就摘下一隻辣椒,分紅幾片,放在嘴裏品味,直嚼得額頭冒汗,周身發暖,困意消弭,於是又捧起書攻讀。在此時期,魯迅買了這幾年最喜愛的《天演論》。這是一本宣轉達爾文進化論的書,是維新派主要人物嚴複按照英國聞名生物學家赫胥黎的《進化論與倫理學》譯述的。這本書花去了魯迅500文錢,進化論思惟不隻成為魯迅世界不雅的根蒂根基,也為他的中外文明比力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。所買“大致常本”魯迅有意成為專門的藏書家。魯迅藏書的特點,一方麵是情切,在經濟答應的環境下極力搜求;另一方麵是實用,並不講求宋刊元槧。魯迅保藏的中文線裝書、經史子集等常見書基本完整,聽說夠得上善本尺度的也隻有21種,更多的則是尋常的版本。許廣平20世紀40年月在《魯迅藏書一瞥》中回憶:“國粹方麵各類類書、叢書也占了一些職位地方,但好像並沒有什麽可貴的國內秘本……或則由於魯迅師長教師日常平凡關於善本、珍本的采辦力未必許多。”孫犁在新中國建立後按照《魯迅日誌》中的“書賬”,尋購魯迅所購之書,就頗有收成。魯迅所買之書,用他本身的話講,是“大致常本”。魯迅不是“唯版本論者”。他也不是不想買版本優、品相好的古籍,但囊中羞怯,故所買都是自製的簿本,隻需能用,聊勝於無。對此他也是無法的,以是日誌中經常呈現“惜”“劣”“惡”如許的字眼。好比,1912年12月21日,“午後……又往留黎廠……又覓得《晚笑堂畫傳》一部,甚惡,亦以七角銀購致之,以供臨習”。對書不滿足,但尚能臨習,以是買上去了。1912年年關,魯迅盤貨書賬,收回了如下感觸:“京師視古籍為古董,唯鼎力大舉者能致之耳。今人處世不必念書,而我輩複無購書之力,尚複月擲二十餘金,拾掇破書數冊以自怡說,亦好笑歎人也。”這一感觸中既包羅著有力致之的無法,又有“拾掇破書數冊以自怡說”的自娛自樂。這一年是魯迅在教誨部任職的第一年,半年實習期隻能領津貼和半俸,年末轉正後才定下每月220元的薪資,整年總支出近1500元。書賬中所記“百六十餘元”已跨越了他年支出的10%。《魯迅的書店》薛林榮著浙江古籍出書社圖片選自《魯迅的書店》到了1913年3月16日,禮拜蘇息,“下戰書收拾整頓冊本,已滿兩架,置此何事,殊自笑歎也”。一邊自嘲,但照舊一邊買書,1913年年關盤貨,整年買書共花去310.22元,月均25.85元。北京期間,魯迅購書於1916年到達峰值,整年共破費496.52元。1919年11月21日,魯迅及其家人遷入八道灣11號,有了固定的居處,同時,他與周作人的藏書也日漸富厚。冊本增長了,書架固然也要增長,1920年7月24日,魯迅“買書架六。下戰書收拾整頓冊本”。但這一藏書念書教書寫書的安靜場合排場於1923年7月遭受重創。這一年7月14日,周氏兄弟掉和。之後,魯迅糊口次序重構,表情灰暗,購書斷崖式上漲,1923年整年購書149.2元,1924年整年僅為99.24元,“每月平勻八點二八六元耳”。月均僅為8.286元,一個“耳”字,包羅著諸多人生無法、世事滄桑的心傷。1924年5月,魯迅遷入宮門口西三條胡同21號,過了兩年,他又買了一個書廚:1926年8月14日,“午往小市買書廚一個,泉十元”。書廚的增長見證著藏書的增長。魯迅日誌中記載買書廚僅兩次,此次之外,另一次是棲身在上海時的1927年12月23日:“買書廚一個,泉十元五角。”其時,魯迅遷入景雲裏23號不久。1936年10月12日,魯迅給本身的學生和同親宋紫佩寫信,委托他去西三條胡同查找元人王禎所著《農書》。雖然脫離北平已有10年,距上一次投親相距也已4年,但魯迅對西三條胡同書廚中的藏書漫衍照舊記得很是清晰:“客堂中有年夜玻璃書廚二,上部門三層,其上二層皆中國書,《農書》或在其內。”同時,對這部書的外不雅也形容得很是清晰:“此書外不雅,係薄薄的八本或十本,湖色綢包角,白紙印,一望可辨粗略。”當時距魯迅逝世僅有一周。親自謀劃之家、時時摩挲之書,遠間隔指示學生搜撿,竟如親見,令人感佩。魯迅在北京的14年時間裏節衣縮食,用近4000元來買書。到上海當前,魯迅的糊口穩固上去,也有不變的寓所,另有專門的藏書室,書買得尤多,一年常在800元以上,1930年到達峰值,為2404.5元,月均200.375元,而5年前他采辦北京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中的那套四合院,才花了不到1000元。1934年7月10日,魯迅作《買〈小學年夜全〉記》一文,記載了本身在上海四馬路買到一部清朝禁書《小學年夜全》的景象,感歎:“線裝書真是買不起了。乾隆時辰的刻本的代價,險些等於那時的宋本。明版小說,是五四靜止當前飛漲的……至於清朝禁書,則就是寶物,縱然並無足不雅的著述,也常要百餘元至數十元。我曆來也逛逛新書坊,但關於這類寶書,卻從不敢作非分之想。”魯迅不以最好的簿本為搜求目的,所見均是平凡古籍平凡質料,但縱然很尋常的版本,魯迅也能闡揚其最年夜的功能。好比魯迅著《中國小說史略》是我國小說史研究的開山之作,到魯迅逝世的1936年10月印行11版。關於這本具備開創和奠定意義的著述,魯迅說:“提及來也內疚,我雖然草草編了一本《中國小說史略》,而家無儲書,稀有舊刻,所用為資料的,險些都是翻刻本,新印本,甚而至於石印本。”在另一處,魯迅也說:“我的《中國小說史略》,是先前為了教書生活,這才陸續編成的,其時限於經濟,以是匯集的冊本,都不是好簿本。”飛花落葉都是武器,脫手均是錦繡文章,這才是頂尖妙手。抄書補書魯迅是晚清平易近國期間成績最年夜的“抄書家”之一。魯迅小時辰不隻酷好念書,還喜愛抄書。他抄過許多書。單是對於草木蟲魚方麵的書,便抄了《野菜譜》《釋草小記》《釋蟲小記》,並且推廣到了《茶經》《耒耜經》《五木經》等。顯然,抄書使他收獲頗豐。他的影象力那麽好,讀過的書耐久不忘,這與他抄書的喜好是緊密親密相幹的。並且抄書的好習氣,也造成了魯迅很強的比力、校勘、鉤沉的能力。魯迅平生抄書的數目,最守舊的統計,其字數至多也在100萬字以上。僅1915年至1918年,其繕寫古碑一項就達790種,近2000張。對甲骨文、金文、真、隸、篆、草各類字體,他都摹寫得惟妙惟肖。年夜量的謄錄,對魯迅的書法是很好的練習。好比:1915年3月29日,“夜景寫《秦漢瓦當文字》一卷之上訖,自始迄今計旬日”。4月10日,“至清秘閣買紙筆,合一元。晚寫《秦漢瓦當文字》一卷之下訖,計十二日”。17日,“午後往圖書分館還《秦漢瓦當文字》並托丁書”。這是破費了22天謄錄完《秦漢瓦當文字》後,趁便讓圖書分館裝訂。賣書易書魯迅愛買書藏書,偶然也賣書易書。第一種環境是賣書救窮。魯迅很有謀劃腦筋,在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》一文中,魯迅回憶道,他小時辰用一種“荊川紙”蒙在小說的繡像上,畫了《蕩寇誌》和《西紀行》的繡像,都有一年夜本。“厥後,由於要錢用,賣給一個有錢的同學了。”那位同窗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。1913年7月13日,魯迅在紹興奎元堂以24元的代價買到過一部明代毛晉汲古閣所刻《六十種曲》一部八十冊。8年後的1921年4月7日,魯迅經濟堅苦,就把這套書以40元的代價賣失了,當天日誌雲:“上午賣去所藏《六十種曲》一部,得泉四十,午後往新華銀行取之。”魯迅將《六十種曲》從紹興帶到北京,保藏八年賺了16元,足見魯迅保存和變通的能力很強,是可圈可點的。魯迅賣書救窮,也有因價格不如意沒有成交的環境。好比明手本《立齋閑錄》,“由於肚子餓得慌了”,想賣給本身的頂頭下屬、北洋教誨總長傅增湘,傅氏不單讓魯迅跑了三四趟,殺價還很重,隻出了8塊錢,這樁生意就沒有談成。第二種環境是汰冗剔舊。1900年冬末,魯迅從頭裝訂《徐霞客紀行》時自擬的卷目和“題跋”。圖片選自《魯迅的書店》魯迅的修書東西圖片選自《魯迅的書店》魯迅日誌1916年1月15日,“下戰書往留黎廠以山東金石生存所臧石拓本之陋者付敦古誼,托賣去”。敦古誼是琉璃廠的一家碑本店,常上門給魯迅送造像拓本。“拓本之陋者”,也就是陋拓本,即拓得欠好或沒有什麽價值的拓本。從性子上看,這屬於剔舊。從此舉可知,魯迅對拓本的質量要求很高。到了1918年10月21日,魯迅與敦古誼又發生了一次生意業務,有買有賣。賣出《禹陵窆石》,又添了3元買了造像。等價互換,多退少補,讀來頗無情趣。第三種環境是處置懲罰劣書。1918年7月31日,魯迅“往日郵局以券二十三枚引換《殷墟卜辭》一冊,閱之,甚劣”。這部被魯迅評為“甚劣”的《殷墟卜辭》,是加拿年夜人明烈士編印的,1917年3月上海石印。魯迅關於是書評估甚低,又嫌其價貴,故於9月21日,“托劉半農賣去《殷墟卜辭》,得日金券廿元”。魯迅對甲骨文的鑒識有相稱功力,這類價格頗昂又差勁的冊本被處置懲罰,當有意外。第四種環境是發售本身的作品。上海時期,魯迅也賣書,但年夜多是售出本身的作品集,不管是原價賣照舊打折賣,都屬於謀劃性舉動,和農民賣出田裏的食糧沒有什麽區別,好比:1932年4月27日,“午後付光華書局《鐵流》一八四本,《撲滅》一○二本,五折計值,共二三○元八角,先出入票百元”。第五種環境是疾速易手。1935年1月10日,魯迅買得《飲膳正要》一部三本,價一元。可是這本書在魯迅家僅僅放了一夜,第二天就被魯迅原價賣給了日本大夫須藤五百三,1935年1月11日魯迅日誌:“上午同廣平攜海嬰往須藤病院診,並以《飲膳正要》賣與須藤師長教師,得泉一元。”魯迅與須藤交往甚密。魯迅好像以為,《飲膳正要》如許的書,更合適放在大夫的書架上,於是迅速脫手了。第六種環境是“易取”“作值”互換。魯迅保藏拓本之初,有時“易取”“易得”,即作互換。好比1919年4月10日,“至留黎廠,以王樹枬專拓片易得《崔宣華墓誌》,作券三元”。有時習氣以重出拓本作值,采辦其餘拓片,事實上是先賣再買,底子目的照舊為了節省錢。這種環境,日誌的末了一次記載是1920年1月16日:“以重出之《呂超誌》拓本在留黎廠易得晉鄭舒夫人及隋尉娘墓誌各一枚,作券四元。”乏味的是,自此當前,魯迅再沒有將重出拓本和冊本“作值”或“作券”,而是間接贈予伴侶,可能與其此時糊口改善和自重身份無關。魯迅與書店的關係,小而言之,反應的是買書賣書的商品互換關係,年夜而言之,反應的則是作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——精力消費、情麵往來等。魯迅與各色書店打交道的曆程反應著書店業態的興廢、出書文明的變遷、文壇天氣的冷暖,以及世間情麵百態,是不雅察魯迅生命的一個非凡的窗口。拙著能在魯迅師長教師的家鄉出書,實屬緣分,倍感僥幸。《光亮日報》